煤礦如何走出“沖擊地壓”困局? 碳氫元素分析儀
2021-05-13 來自: 鶴壁市永心電子科技有限公司. 瀏覽次數:547
日前,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的關于《全省落實“三個堅決”行動方案(2021—2022年)》提出,“綜合考慮煤礦資源稟賦、開采條件、災害威脅程度等因素,分類處置,jing準施策”。記者注意到,在今年計劃關閉退出的27處煤礦中,有19處為采深超千米的沖擊地壓礦井,合計產能3160萬噸。作為全國沖擊地壓災害zui嚴重的省份,山東已采取多項措施,治理任務艱巨。
事實上,影響不止于山東一地。在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向好的情況下,沖擊地壓災害仍是ji大困擾。相比水、火、瓦斯等災害,其治理難度更大、防控形勢更嚴峻,且隨著煤礦開采深度不斷增加,此類礦井數量上升、影響加劇。如何吸取教訓防范于未然?
“仍是煤礦zui嚴重的動力災害之一”
由guo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發布的《沖擊地壓礦井安全論證及專項監管監察情況分析報告》顯示,目前,全國共有沖擊地壓礦井138處(含2處按沖擊地壓管理礦井),分布在山東、陜西、內蒙古等13個省區。截至去年12月中旬,各級安監部門開展安全檢查138礦次,查處一般隱患1242條,行政處罰100次,責令停止使用設備16臺(套)、停止作業采掘工作面28處、停產整頓煤礦6處。
一位zi深人士告訴記者,“上述130余處礦井,對應年產量約4億噸。我國與沖擊地壓災害‘作斗爭’已有近90年歷史,理論與實踐層面均取得很大成績。但目前,沖擊地壓仍是煤礦zui嚴重的動力災害之一。比如在山東,此類礦井占全國總量的1/3左右,2011年以來發生的10起事故,教訓非常深刻。若不治理到位,全省沖擊地壓礦井都有可能面臨關停。由于不少是主力礦井,一旦關閉,對該省煤炭及上下游產業將造成嚴重影響??梢哉f,預防沖擊地壓事故是關系煤礦‘生死存亡’的大事、要事。”
內蒙古煤礦安全監察局鄂爾多斯監察分局監察專員張迎中也稱,該轄區現有10座沖擊地壓煤礦,雖然在290座煤礦中占比重不大,但隨著煤礦開采年份增加、越來越轉向深部,沖擊地壓問題日益凸顯。“如何保持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,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間內面臨的重大挑戰。”
中國礦業大學沖擊地壓防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竇林名進一步稱,按照“區域先行、局部跟進、分區管理、分類防治”原則,治理越來越注重從源頭入手,沖擊地壓事件發生的次數及隱患有所減少,解放了大量受威脅的煤炭資源。“與此同時,還有很多防治短板亟待補齊。”
措施落實不到位、預警效能參差不齊
記者了解到,煤礦特殊的開采條件,首先給防治工作帶來難度。
“井下系統像一個黑箱子,環境本就多變。沖擊地壓又屬于應力問題,應力本身看不見、摸不著也難測準。尤其進入深部開采,應力、覆巖結構等情況更加復雜,相關機理及防控技術,特別是能夠準確預測危險等級、危險區域的方法仍待突破。” 竇林名舉例,沖擊地壓與采掘工程密切相關,而后者受控于地質因素,在設計中不可避免形成高應力疊加狀態。加上采掘是動態過程,沖擊危險也是動態變化,防治難上加難。
上述人士表示,不同于地震,沖擊地壓是由人的開采行為所誘發,因此可以進行人為干預。“多年實踐證明,通過合理的防控方案,能使大量發生過沖擊地壓的礦井恢復到正常生產狀態。但zhong點在于,措施落實是否到位。”
竇林名直言,部分礦井長期存在對防范措施不重視、缺乏防沖頂層設計理念,局部防沖措施落實不到位,監測監控系統預警效能參差不齊,以及監測數據采集和分析缺乏系統性、連貫性、完整性等問題。“90%以上的沖擊地壓發生在地質構造異常區,煤層厚度、斷層等條件不同,影響也有區別。知道哪個地方、哪個方向存在問題才能對陣下藥,不少礦井卻缺乏扎實的前期工作,措施針對性不強、治理效果欠佳。”